发布日期:2025-01-11 11:17 点击次数:55
在循环利用创新方面,针对难以循环利用的补充装包装,花王利用独有的技术将其回收再造,成功转化为再生塑料积木或是新的补充装包装。据花王展台相关负责人介绍,ESG展示区的展台和文件托盘等都是由这些再生塑料积木打造而成。
世纪钟声回荡,中山大学迎来百年华诞,岁月的沉淀铸就了她的辉煌。在这值得纪念的时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也步入了六十年的辉煌历程。在这里,我们不仅庆祝过去,更是向未来致敬。
随着这个特别篇章的开启,让我们一同启程,探索中肿的专科风采。在这里,每一项突破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未来的承诺。敬请期待,我们将带您领略那些在医学前沿默默耕耘的科室,感受他们如何以卓越的医术和仁心,守护着人类的健康与希望。
今日,让我们一同踏入影像科的神秘殿堂。在这个蕴含丰富奥秘的黑白影像世界中,医务工作者们凭借专业的眼光,审慎地分析那些看似简单的影像,致力于在错综复杂的病灶中捕捉那些微小的迹象,为临床提供一张精确的导航图,引领他们在治疗的广阔海洋中航行,确保能够准确无误地抵达患者康复的彼岸。
金色印记
起步即高光,中国放射奠基人领航
展开剩余85%医学影像如同肿瘤治疗中的北斗七星,以其精确的定位和深邃的洞察,照亮了治疗的航程。自1964年中肿建院之初,放射科便随之诞生,由放射学巨擘、中肿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亲任科室主任。谢教授不仅是我国放射学领域的先驱,更是首位荣获美国放射学会会员资格的中国人,他的卓越成就为放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放射科创立时即分为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两个小组,当时的放射诊断以X线诊断为主。到了1983年,放射科进一步细化为放射治疗科与放射诊断科。次年,科室引进了华南地区首台全身CT扫描机,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室从X线诊断向CT诊断的飞跃,开启了放射科的新篇章。特别是在广东这一鼻咽癌高发地区,中肿自建院伊始便将鼻咽癌防治作为临床与科研的重点,放射科在鼻咽癌诊断领域不断探索。CT扫描机的引入,使得郑国樑教授和曾其祥教授在鼻咽癌CT诊断及分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这些成就不仅在国内领先,更使中国肿瘤学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
1986年,科室迈入了放射介入诊断及治疗的新纪元,初期主要开展血管造影、肝癌血管介入治疗和穿刺活检,并成立了介入组。1996年,介入病区的成立标志着影像介入科从单一的影像诊断科室转型为集肿瘤影像诊断与介入微创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2002年,科室迁入新大楼,并引进了首台1.5T MRI扫描仪,填补了MRI诊断的空白;2010年,科室进一步购置了首台3.0T MRI扫描仪,进一步提升了诊断能力。
2014年,医院对科室设置进行了更为精细和科学的优化调整,将科室明确划分为影像科与微创介入科两个独立的业务单元,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科室的专业性和效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创新引擎
设备迭代服务飞跃,年增长率高达20%
谢传淼主任医师从美国深造回来后,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引入科室,显著提升了诊疗能力。2020年,科室先后引入配备智能光梭成像技术的联影MRI设备和配备降噪类深度学习重建技术GE MRI设备,这些智能辅助技术的引入,不仅显著加快了扫描速度,还有效提升了图像的信噪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了全面优化。影像科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智能辅助扫描技术,力求将检查设备的智能化覆盖率提升至60%,实现高效智能的图像优化,以更真实地还原解剖细节,更清晰地呈现病变全貌与细节。
2024年初,科室正式投入使用5.0T MRI扫描仪,该设备可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不仅有助于微小病变的早期检出,还能为疾病的鉴别诊断、肿瘤分期提供更多细节与新的线索,为肿瘤影像临床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及技术支持,标志着磁共振全身临床应用迈入5T时代。
目前,影像科室已配置有19台高端MRI设备、9台高端螺旋CT设备、1台乳腺CT设备、2台乳腺钼靶设备、5台数字X射线成像(DR)设备以及2台胃肠机。随着科室规模的持续扩大,其承担的诊疗工作任务量亦随之增长。截至2024年底,各类检查年服务规模逾50万人次,年增长率高达20%。
革新之翼
攻坚鼻咽癌,改写国内外权威指南
中肿在鼻咽癌治疗领域不断刷新着生命奇迹,5年生存率已超过80%。然而,他们并未满足于此,而是持续推动科研的边界。每年,影像科以系统化的分期评估、疗效评价和规范化的MRI随访检查,处理超过30,000例次的检查,稳居国内外领先地位。在精准评估技术方面,影像科同样领跑,首次在国际上将咽后淋巴结转移归类为鼻咽癌的N1期,并在国内率先提出鼻咽癌结构化报告模板,这一模板已在中肿广泛推广使用。基于此模板,影像科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旨在优化分期并指导治疗决策,同时研发的鼻咽癌图像定量分析算法,其成果已被国内外权威指南引用。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影像科更是先行者。自2016年起,他们便致力于基于大数据的AI在肿瘤早期筛查及检测的研究与应用。其中,影像科与联影公司联合研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MR脑转移瘤辅助检测软件,自2021年启用以来,实现了医工结合的成果转化,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该AI技术已获得软件著作权,并已在全国250余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此外,谢传淼主任医师和伍尧泮主任医师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更是为我国人群构建了CBBCT数据管理平台,初步制定了锥光束乳腺癌疗效评估的标准操作流程与应用指南,并在多级医疗机构中进行了培训与推广应用,为我国乳腺癌治疗的数字化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生命礼赞
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做完CT平扫和增强后,影像科医生给我电话回访,询问我的身体状况,希望我能够提供其他医院的CT影像片作病灶对比。当我回到门诊看病时,主诊医生告诉我,医院系统内录有之前在其他医院治疗期间的CT影像,影像科医务人员已经在影像对比中作了病灶标记,这样主治医生观看CT片时会更容易、更清晰。
这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影像科医生对病患的热心、细心,让我感到特别温暖。谢谢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乳腺癌患者何女士
给MR室的医务人员点个赞,他们技术一流、医德高尚,检查全程都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每个患者都很关心和耐心,对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他们更是特别关照,不管是检查前的准备还是检查过程中的指导,都让老年患者感到很安心。
——患者家属杨女士
学科带头人说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多学科医工交叉融合
自2014年以来,影像科已从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逐步发展成为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这一过程中,得益于医院领导及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各方面均实现了显著的发展与跨越。
展望未来,影像科应以临床需求为核心导向,持续应对并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多学科医工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经由转化创新与科学研究的双重驱动,以推动影像学科的持续稳健发展,并引领临床学科实现共同进步。我们将为实现我国2030年医疗健康领域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肿影像科主任 谢传淼
医学指导 | 谢传淼 何浩强 李琼 孟铁豹
文|陈辉 文朝阳 陈鋆 郑敏珊
图|由医院提供期货配资公司线上
发布于:广东省